第22章 名震洛阳,系统转变
  随着皇甫嵩的话音一出,登时便引起了在场所有大儒的注意,这边塞诗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写的出来的,更何况这罗阳才十六岁,虽然说罗阳久经战阵,但是这边塞诗也不是说打打仗就可以写的,其中更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不过皇甫嵩既然提了出来,面子总是要给的,众人便询问诗词内容。

  皇甫嵩想了想便吟诵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场所有人听到皇甫嵩吟诵的边塞诗全部震惊了,这首诗是一个十六岁少年可以写的出来的吗?

  蔡邕听到这首诗震惊不已,这首诗绝对是能够流传千古的绝佳诗篇,待到蔡邕回过神来当即问道:“义真你不会是在诓骗我等吧,这首诗不太可能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所能写出的,单单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稳重,忧愁,即便是我等想要创作都不一定能够创作的出来。”

  “这首诗确实是罗阳所作,名为雁门行”皇甫嵩肯定的说道。

  关于这件事,当时罗阳迫于当时匈奴兵临关下,iog中烦闷,脑海中正好闪现过这门一首诗,觉得ig应景的当即吟诵出来,不曾想被正好巡视的皇甫嵩听到,问起诗篇的名字,罗阳当即蒙了,他也忘记这首诗叫什么名字,见自己在雁门关,当即回应了句雁门行,就这样罗阳莫名其妙的当了文化的搬运工。

  在听到了皇甫嵩肯定的回答,众人虽然一时间接受不了,但是对于皇甫嵩的品格还是知道的,绝对不可能诓骗自己等人,众人最终只能够将罗阳归纳为少年英才。

  “好一个雁门行,整首诗篇不但反应了异族联军兵临城下的强烈压迫感,更是生动的描写了雁门关以及雁门军营,最后更是表现了自己报效国家百死不悔的高尚强怀,单凭这一首雁门行,在年轻人一代中论起边塞诗恐怕无人是罗阳的对手,罗阳真的是文武全才,只可惜杀伐之气太重,可能是因为年轻的缘故吧。”蔡邕一时间对罗阳赞赏不已,到了最后不由生出了和皇甫嵩一样的惋惜之情。

  聚会过后,这首雁门行便开始传播开来,一时间整个洛阳的文士趋之若鹜,边塞诗更是风行起来。

  蔡邕府中深处一花园内,只见一绝世佳人口中吟诵到:“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好一首雁门行,这个名为罗阳的少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向爹爹所说的那样文武双全。”

  这个绝世佳人正是汉末第一才女蔡文姬,远在雁门的罗阳不知道自己已然在这位绝世佳人心中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

  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