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井盐和海盐之争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他这个时候,不得不想别的办法了。

  他把眼光投向了盐商身上。

  在中国盐业史演进中,盐出现了不同种类:山西运城略带苦味的池盐、重庆三峡地区的盐泉、四川川西平原的井盐、扬州的海盐,以及其他地方出产的岩盐。

  四川井盐地质储量居全国之首,与四川盆地周边的丘陵地形有关。

  这些地下盐卤资源在战国时期终被李冰通过凿井的方式发现。

  秦国太守李冰因设计、建造都江堰而闻名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开创了凿井汲卤煮盐法。

  到了汉代,川西平原上陆续开凿了很多盐井。盐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人们找盐也从平原逐渐转向丘陵。

  “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辘轳井相连”的景象开始出现。

  四川地区的井盐源远流长,这时的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到了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这一种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前文中提到过,半大小子古剑山还看到过煎熬井盐的情景。

  如果海盐也是煎熬的话,两者成本差不上不多。

  虽然井盐还要打井,似乎费了成本,但是他们抽取天然气来煎盐,省了柴薪钱,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地理上的优势……从扬州运到这里的海盐,回为加了路费而成本更高了。

  刘整想要从井盐商那里下手了,因为大头目忽必烈真急了……

  夔路行省兼安抚使刘整召集来大小盐商,共商造船大事。

  当他露出要盐商资助的话风后,有个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