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 农科伯
�,一般都是告老还乡的时候,表彰一番,死了后,追赠一番,如此而已。这种也算不上公告天下吧?

  虽然想不明白,可徐光启心中还是隐隐有点盼望的。毕竟谁不想流芳百世?皇帝说要公告天下,那也是文臣最为荣耀的事情了!

  他只猜了一天时间,在第二天的时候,谜底就揭开了。

  崇祯皇帝下旨,列徐光启的为官成就,着重在农事、科技两方面,特封徐光启为农科伯,以彰其事!

  结合崇祯皇帝之前在城门楼上所说的,温体仁等人立刻就明白,皇帝这是在实践诺言,或者说是抛出了榜样,千金买了马骨。他们不由得都感慨徐光启是真得好运气,遇上了这么一个慷慨的皇上。

  这道旨意一公告天下,让崇祯皇帝都有点没想到的是,有不少卡在四书五经方面的举人、秀才,不再去努力考进士、举人,纷纷改行去钻研科技了。

  徐光启收到这份旨意的时候,据徐府下人说,老爷流泪了,嘱咐徐府上下一定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埋头做学问,要好好回报皇上隆恩。

  远在河北高阳的孙承宗知道之后,不由得着实羡慕了一把。随后就把自己关在了书房,说是要整理毕生所学。

  一个月之后,崇祯十一年十月十一日,徐光启与世长辞,比原本的历史上,多活了五年,享年七十六岁!

  崇祯皇帝闻之,下旨全国降半旗哀悼。此时,国旗已经遍布大明的各级衙门和学校等官方机构,因此,通过聊天群系统下发的命令,一夜之间便实行了。由此,也是全国都知道了大明有这样一位臣子,生前努力扑在农事和科技上,不但被封为农科伯,而且死后还有降半旗的殊荣。

  也是从徐光启开始,大明对于有重大贡献的臣子去死,有了降半旗的惯例。不得不说,这个对臣子的隆恩,又让无数的人为之羡慕,也让他们更加重认识到,科技之类的贡献在皇上心中的地位。

  忙完徐光启的丧事之后,崇祯皇帝便通过聊天群,收到了在明威堡方面的消息。

  满桂禀告说,如今得知大明在明威堡,那些受到好处的西夷纷纷拥了过来,希望成为大明百姓的一部分。对此,崇祯皇帝自然是答应了。

  汉人就算再多,也不可能一下就迁移过去。也因此,之前在欧洲那边的基本政策,才有打击欧洲的既得利益者,示好那些被压迫的农奴,以获得大明在欧洲立足的基本盘。

  不过崇祯皇帝也提醒满桂要注意,那些来投靠的西夷中,少不了有西方各国的探子,要他们依靠民众,编成保甲制,互相监督。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