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也只有这吏部尚书才有如此吸引力。由此可见,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有厂卫为耳目,聊天群未付,不管是底下官员的私聊,还是京师百姓的舆论方向,他其实都是一清二楚。因此他点点头道:“朕知道,新任吏部尚书很快就能上任了。”

  温体仁一听,稍微一愣,随后回过神来,立刻想起一人,顿时就惊讶地问道:“陛下,可是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

  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下旨,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还有东南水师统领郑芝龙进京觐见。温体仁一直以为,皇帝这是要表彰他们拿下南洋的战功。因为他已经从皇帝那里听到口风,郑芝龙这次也会因功封为伯爵的。

  “嗯,朕准备任命孙卿为吏部尚书!”崇祯皇帝也没有瞒着自己的首辅,当即承认道。

  温体仁一听这答复,就连忙再奏道:“陛下,那谁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呢?”

  浙闽粤三省总督,也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在封疆大吏中也是排在最前面几位的了。他心中一时想不透,到底谁来接任这个职位?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摇头道:“没人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是为了开海而设。这几年来,开海之事已经走上正轨,朕觉得已经无需为开海而特设浙闽粤三省总督一职。之前要不是南洋战事,朕早就调孙卿回来了。”

  当然了,调回来的前提,也是要孙传庭把掠去南洋的大明百姓救回来,官复原职,这样才能免遭别人攻击。所以之前的时候,并没有调孙传庭回来的动静。

  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的答复,想了想,便点点头表示赞同。大明的总督,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官职,经常有设立又有裁撤。就比如说宣大总督一职,当蒙古人闹得厉害时,就设这一官职;而当蒙古人消停时,又会裁撤这一官职。从景泰二年开始,到大明灭亡,前后裁撤了八次。

  对于温体仁本人来说,他对崇祯皇帝调孙传庭来当吏部尚书的职务,其实从心底是喜欢的。因为他这个首辅,一心拥护皇帝的任何决策,屁股就在皇帝这边,而不是在百官这边,说句实话,底下着实有官员在偷偷非议。只不过皇帝威势如日中天,是一代明君,没法糊弄。否则的话,他早已被群起而攻之,很可能就下台了。

  而孙传庭,在大明官场上的口碑,比他还不如。不说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光是他那个“冷面阎王”的外号,就能知道,一旦孙传庭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估计底下那些官员会被孙传庭折腾地要死。有孙传庭这个耀眼的吏部尚书在,他这个首辅都能轻松不少了。

  问清楚了这个情况,温体仁满意而去。他也不说,乐得孙传庭回到京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