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 宗室藩王大会
王,而且也是世袭的。大明朝的郡王,一共有九百二十四位郡王。

  当然了,本次宗室大会,够资格来参加的就只是藩王,否则的话,文华殿内估计是站不下了。

  大明的藩王,按照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意思,是分封各地,有兵有权,和西汉开始的藩王差不多,相当于自领一国,却是国中之国了。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不怕儿子们造反,无所谓。可当他孙子建文帝一登基的时候就怕了。因为那些叔叔藩王们,大都跟着他爷爷一起打天下的。说起兵精粮足也不为过,而他自己,则只是法统上继位而已,根本压不住那些叔叔。

  又有西汉七藩之乱的例子,大明朝的官员也都支持削藩,于是,就削出了个成祖出来,而建文帝自己丢了皇位,下落不明;

  朱棣上位之后,就对其他藩王不客气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形成了大明王朝的宗藩制度为: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俗称的圈禁当猪养。荣华富贵不缺,但只能待自己王府里,连外出祭祖都难。

  大明的宗藩制度,在明神宗的时候,因为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对各级爵位,比如藩王、郡王、镇国将军等有过一些限制,但总体来说,大的制度方面还是保持不变的,宗室问题,依旧是大明朝最大的问题之一!

  终于,到了崇祯朝的时候,宗藩制度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初有唐王封洞吾,唐王一脉,全都搬去了新的唐国。从此之后,就拥有军政大权,再次成为了真正的藩王。而对于大明本身来说,从此之后,朝廷不用支付唐王一系的俸禄,由唐王自负盈亏。且唐王在国内的封地等等,都拍卖后不再属于唐王,相当于把唐王在国内的权利义务,都打包丢到洞吾去了。

  对于大明藩王来说,这当然是有风险的。第一,分封到国外,首先得要打下来吧?万一钱财耗尽,打不下来怎么办?

  不过这个问题,崇祯皇帝起码在最初的三位藩王上,是给他们包办了的,保证能就藩,藩王的钱不够,朝廷可以补贴,藩王未来的收益可以抵押。

  第二,藩王封到海外,对于藩王来说,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至少没有大明富裕,这样的情况,对于有的藩王来说,也是不乐意的。

  不过从前面三位藩王的例子上看,崇祯皇帝又允许藩王在百姓自愿的前提下,能带走多少大明百姓都可以,包括文官武将,只要愿意跟藩王去的,都会放行。不但如此,还会大力支持藩国的建设,给其规划,抵押贷款,鼓励国内商贾去藩国互通有无,甚至还派兵驻守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比如和邻国相邻的地方,或者临海的地方,由朝廷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