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吏治
,多半为科考无望的落第生员或身份卑贱者。此等人,前途无望,多会谋求银钱,败坏吏治!”

  说到这里,温体仁又一躬身,露出一丝钦佩之意道:“陛下之意,给予俸禄,谓之官员,就等于给其出身,微臣以为,乃是整顿吏治之善政也!”

  其实,在明朝以前,官吏是不分家的。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哪怕是到了宋代,官、吏间的差别也不明显。一如温体仁所说,只有到大明成祖时候开始,这差别才开始显露出来。吏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师爷。他们的俸禄,是由聘请他们的县尊等个人给予的。

  如今这些吏员的俸禄,由朝廷拨给,是为官员,算是承认了他们的地位,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减轻了主官的负担。好处似乎有不少!

  如果换了以前,温体仁未必敢在御前说这番话。毕竟他这么说,是有点对成祖的不满。至少在吏员方面,意见是不同的。他说了出来,就很可能会被御史言官攻击,被皇帝所不喜。

  然而,如今的皇帝,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他的做事风格,和以前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同。温体仁也算是了解崇祯皇帝的,知道自己这么说出来,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或者恰恰相反,他这是在附议皇帝的提议。

  再者说了,那些烦人的御史言官,已经被皇上收拾了。新成立的都察院,还在整个大明范围建立各级体系。他们也没有这个闲心,因为和皇帝一致的意思,就来弹劾温体仁。

  有温体仁牵头附议崇祯皇帝的意思,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跟着出列,一样附议。

  一般来说,司礼监这边,只要皇帝提出来的,基本上就不会有反对的。他们的屁股,就是坐在皇帝这边的。因此,在司礼监太监们的附议声中,文华殿内再度热闹了起来。最终,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具体的章程,依旧是要首辅温体仁和司礼监去商讨。

  崇祯皇帝对此,也很是满意。这次的会议,几个事情算是都比较圆满的。接下来,就是对厂卫奏报上的这个贪腐事情,要有个处理结果了。

  一如皇帝之前所说,如果是各部堂自己觉得不好,自首或者有改过自新者,那就不会有处罚。可如今,是皇帝在等不到想要的情况后,把这些罪证公之于众。如此一来,哪怕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也得打在犯错之人的身上。

  最终的处置结果是,贪腐最多的吏部尚书李长庚以及没有在场的左右侍郎,全都被贬去辽东,重新当一个知县。如今的他们,是没有资格再在吏部待下去的。

  礼部尚书徐光启,自身持正,在股权分红一事上表现突出,调任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的升迁。徐光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