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折昭的烦恼
�故此崔文卿前来洛阳的日子指日可待,两人再见更不再是难事。

  只不过,这些事情却不能对崔文卿说明,更不能透露出安石丞相对崔文卿的重视,苏轼也只能将这些心事压在了心底。

  笑了笑,苏轼正容言道:“总归一句话,在下期盼文卿兄能够尽快前来洛阳,到时候咱们兄弟俩在把酒言欢。”

  崔文卿哑然失笑道:“好吧,那到时候在下再和苏兄一聚,不过等我前去洛阳之时,可不止苏兄你一人想念我啊。”

  一听此话,苏轼瞬间明白了过来,嘴角溢出丝丝冷笑:“你说司马唐?虽则为贵胄子弟,但也是文卿兄你的手下败将而已,不足为道,况且,你乃杨文广外孙女婿,那老头儿出了名的护短,是绝对不会坐视你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的,即便是司马光,也是不行。”

  崔文卿早就听说过杨文广的大名,更对这位杨家将家主心存敬意,笑道:“既然如此,那我就能够放心了。”

  此时此刻,在府谷县外的振武军中军大帐,折昭颇有些愁眉不展的感觉。

  自从午时收到了政事堂的文书,那双颇有英气的柳眉就一直没有舒缓过。

  文书乃是尚书令王安石亲自拟就。

  这封劳烦秉笔丞相亲自动笔而书,且非出自他人之手的公文,一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不用问也是为了协商大事。

  折昭思来想去,最近府州能够让王安石这样高度重视的事情,肯定是“异地安置”莫属。

  果然,当看罢第一眼,所言所语的便是“异地安置”之策。

  王安石在公文中对折昭上奏的“异地安置”之策大加赞赏,言及是为解决江南道水患的一个重大举措,经过朝廷朝议讨论,立即得到了群臣们的一致拥护。

  主要负责救灾事宜的计相韩琦,更是直截了当的当殿认为“异地安置”之法乃是开天辟地的创举,可谓救灾救济的奇思妙想。

  说起来,历朝历代大灾之后移民不是没有过,但却是朝廷出钱出粮,将灾民迁移到其他地方安置。

  如此之法,后遗症颇多。

  一是朝廷费钱费粮,开销甚大;二是灾民离乡背井,怨声载道;三是移民安置地动荡不休,治安转坏。

  这些问题均是限制实施移民之策的主要因素。

  然朝廷没想到这振武军大都督府却是了得,家底也甚是丰实。

  竟然不要朝廷花费一文钱,就提议迁移灾民数十万前去府州,不仅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