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狗大户
千多贯钱的张超,现在对于付账非常敏感。

  “东家,社仓那边也催着纳粮呢,咱们哪天把粮送去?”

  张超听着眉头紧皱,这都什么玩意。

  隋朝的时候,义仓也叫社仓,义仓社仓都是一样东西。可到了唐朝,义仓之外,又有了社仓。义仓是由官府管理百姓纳粮,而社仓也是百姓纳粮,不过却是乡里自己管理的一个以备救灾的储备粮仓。

  或者是因为隋时,那些义仓没能很好的起到救灾作用,因此百姓们都情愿再纳点粮建个仓库,这样万一遇灾,也能立马就可以开仓,而不用如义仓那样苦苦等待。

  社仓基本上是一乡一仓,由乡里民望高的地主乡绅之类主持。

  义仓是亩纳两升,而社仓是亩纳一升。

  另外,大户也要多纳。

  张超现在对于唐朝的许多制度都看不顺眼,比如在唐朝大户好像特别受歧视。

  大唐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有乡里村三级基层,可有乡却没乡长,只有五个里正轮流当值主持。不但没乡官,连乡政府乡公所这样的衙门也没,当值的里正都是到县衙里去听差,负责协助县里处置本乡事务,征赋捕贼甚至是诉讼,这些都要参与。

  但是什么公共服务,却是没有的。

  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等,想都别想。

  想修路,朝廷不会拔钱,想办学校,朝廷也不会拔钱,更别说其它的什么了。

  在了乡里,地方的大族宗氏,那些乡绅地主,就成了天了。

  这个天也不全是权力,更多的是义务。

  乡里要修个路,没钱,怎么办,百姓各家出劳力,然后大户们出钱。要修个桥,也是一样,找大户募捐。

  要修个学校,一样还得找大户。

  甚至百姓平时有个纠纷,也很少直接找到县衙去,还是找大户主持。

  乡民们遇急用钱,依然是找大户借钱。

  反正这年头,乡里的大户,简直就是全能的,既是法官也是银行家。

  你要是大方点,有求必应,那么能得一个好善乐施,仁厚的名声。你若是不肯出力,那你就是为富不仁。

  这年头,当一个地主也好难啊。

  义仓刚出完了二十多石粮,社仓又得出十五石。

  而且里正村正和那些地主乡民们还一致请求张超来出任社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