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无题
p; 在熟悉了和了解了青城这边的工作进程了之后,就与他的搭档一起,走入工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地方,尝试着调取工人们的愿望,并积极的传播共产党的共同作战与抗争的新思想。

  码头方面是苏树伟与他的年轻的搭档邓明恩的初次尝试。

  果真任何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两方面初次接触的结果,还算不上太好。

  就着这个问题,苏树伟与邓明恩在回办事处的路上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团结和解救的,能成为他们肩并肩的伙伴的人,并不在码头。

  他们没有找对,在这个城市之中,谁才是最底层的人。

  但是,最了解的本地人,却给他们直接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青城真正需要他们总算今天他们这一趟没有白跑,在明确了目的地的所在了之后,回去跟大家伙商议一下,再进行后续的工作。

  苏树伟与邓明恩就这样一边聊着一边来到了他们位于航校区域的据点所在。

  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所在。

  谁也无法想到,在德国人投资兴办,实际掌权人为青城陆军与海军两路军阀的军校与大学的居民区内,有这个国家最富有理想与革命精神的党派的根据地与办事处呢?

  他们平日里用于隐藏的身份,不是在各大院校之中任教的老师,就是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撰写稿件的作家与记者。

  总之,文人清高又足够格调的身份,为他们打了不少的掩护。

  毕竟作为最富有知识的那一阶层的人,言论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的武器。

  而这种武器,只要不触及到现任执政者的最终的底线的话,哪怕是一方军阀,也只能趟平了让这些文人们任意的嘲讽。

  因为这是一种政治姿态,表明自己相对开放的执政理念与态度。

  向广大的民众表现出一种亲民的姿态了之后,最起码在对地方上实行某些政策的时候,不会引起过多的抵触与反抗。

  而在天地君亲师,尊师重教为根本的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厚的山东,对他们这些持有笔杆子与自由言论的人发难,那简直就是不能饶恕的罪过了。

  况且他们选的那处地方又是特别的敞亮,就在需要有些本钱的民居中央的所在。

  一座纯木质的二层小楼,底下做成了如同书店一般的可进来购书看书的书铺,而楼上走廊上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