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布
�布庄接收了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的价格浮动。

  这一件布的标准尺幅为一百米,当然了,在中国的度量衡当中,也就是越等于三百尺的样子。

  这流通到了市场上的价格一般会在批发的基础上再加上50块钱的利。

  也就意味着,一尺布的价格大概在八角五的价格。

  而成人若是想要做一件半长的中山装,最少也需要五尺的长度。

  这里外里就需要付出四五块大洋用于布料之上。

  你说若是你是一位掌握着家庭经济命脉的主妇,在进了布庄之后,要为一家三口添置一身新衣,你是会选择一尺八角五的布料还是会选择一尺一元钱的布料呢?

  毕竟单瞧着单价好像没多少的差距,真要是动辄就要来上一丈两丈的布料的时候,这里外就要差出一两块大洋的金额了。

  与日本布的便宜的成本相对比,德国布一件可能就需要200块的成本价实在是没有什么价格优势。

  那么问题又来了,同样在中国兴建的厂房与招收的工人,为什么日本的纺织品就会如此的廉价呢?

  难道是纺织工艺更加的先进,对于工人的操作与人数要求的更低一些嘛?

  若是此时陈介夫就站在邵年时的身边的话,这位懂行的人一定会说,不!完全是因为日本人比之德国人更会偷工减料罢了。

  他们的机器与德国纺织机器的原理基本相同,且并不比德国的先进几分。

  但是,他们日本的纺织厂为了杀进中国,特意在倒数第二道工序上,做出了一个十分狡猾的调整。

  那就是布匹的抻拉。

  他们将机器的抻拉扭矩调节到了最大的程度。

  当一匹布挂上了浆之后,还需要通过人力或者是机械之力,将布料朝着两头扯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布料在晾干之后不会产生褶皱,另外一方面则是扩张布料的延展度,让原本只有100米长的布料通过展平不会产生抽抽,缩水,折叠等减少长度的问题。

  这本来是对布料很有好处的一道工序,却在日本纺织厂有些变了味道的机器运作下,把布料的延展性给拉到了最大的极限。

  那么这一到工序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原本只有100米的布被外力拉到了105米,这会让布料更薄,更脆,一些通过高温烫花或者高压按压出来的暗纹,会成为最先承受不住外力的部分,当穿着这些布料的人们拿回去浆洗一两次,或者是放在箱子底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