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农夫山泉有点田(1/5)
不改,咱大宋就完了。”赵桓点头,以此为常例,精兵简政。

  军功爵均田兵制,以田地这种亘古以来的最本质的生产资料,为最原始的驱动力。自然会有无数人,为了田产而搏命。

  农夫山泉有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

  是大宋人最朴实的念想,但是这么朴实的念想,对禁军的贼配军来说,也是奢望。

  大宋朝六十万禁军中,有近四十万的男子,甚至一辈子都是个处男。

  种师道叹服,这又是一项大仁义之政策啊,贼配军的问题困扰了大宋多少年?

  谁敢轻易就这样裁军?

  那可是社稷倾覆之危!

  纵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都未曾解决大宋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就这冗官上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

  但是冗兵和冗费根本无解,因为大宋靠着这禁军维持着流民,否则这天下流民暴起而动,后果可想而知。

  “官家仁义。非常人也,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仁德若仁宗,年虽少,命世才也。”

  嗯?汉高祖?魏哪个魏?命世才?什么意思?

  【历史翻译机:种师道说你不是平常人,豁达有点像汉高祖刘邦,神武如同大魏之曹操,仁德可比大宋仁宗,他说你年纪轻轻,有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的模样。】

  【大概说你是位面之子。】

  过奖了,过奖了!

  赵桓挠头,这古代人夸起人来,妈耶,果然让人受不了啊。

  种师道这样的人,都会这样拍马屁的吗?

  果然还是做皇帝舒服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个清脆歌谣声,忽然从远处传来。

  赵桓站起来,极力远望,看着远处的地方,看到了有人在荒野里耕种。

  不过都是女子,大同盆地,四战之地,这里的青壮男子都已经被抓去做壮丁了。

  这民谣唱的还蛮好听……

  赵桓没空感慨,因为他看到种师道的双眼婆娑,似有泪光闪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说的不就是种师道的一声写照吗?

  老种绝嗣,家里也没有人了,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