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而谈
  如约而谈,今天,我以专业医务人员的身份和角度出发,来谈谈医德和医院人道主义精神。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阅读不适,请谨慎选择性阅读。

  “医德”——一个整天被病人挂在嘴边的词汇。

  什么是医德?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职业道德,”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百度百科如是说。

  拥有“医德”的医务人员才会被人称作是好医生、好护士,值得尊敬,嗯!是的,社会是这样给医务人员定位的,穿上白大褂你特么就得正经,你特么就得是圣人,你特么就得变成圣贤,你特么治不好你就是在骗钱。

  学医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句流传百年,享誉内外,在医学界熠熠生辉,可以说是医学的全部核心的一句话。

  那就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翻译过来就是,有时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话是特鲁多,一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美国医生的墓志铭。

  学医的人,没有不知道这句话的,不知道就不是医学人。

  这世界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可以被治愈,还有三分之一的病是治不好的,另外三分之一是不治而愈的。

  治愈,是一个程度很高的词语。

  通常,临床上将“治愈”的定义是低于普通大众理解的“治愈”,我们理解的治愈是不再出现临床表现,譬如说咯血的病人不再咯血,不再出现和咯血有关的临床表现,我们就说他的咯血是被治愈了的,病好了。

  但是你们所理解的治愈,是完全的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再也不会进医院了。

  殊不知,咯血的并发症或病根还有可能会让他再次进医院。

  这就会导致你们所谓的“怎么又来医院?”、“上次才来的医院搞好的,怎么又犯了?不是说治好了吗?”不能理解才从医院离开,又要进医院。

  中医上的一句话讲得很好: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疾病很少突如其来,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