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宗云首领的大野望
;衡量一支军队的真正素质,不是看他们打胜仗的能力,而要看他们能否承受败仗。

  只有那些吃了败仗却仍旧能够绝地反击的,才是真正强悍的军队,似宗云的义军这般,成军不久,还很年轻,很有斗志,很有冲劲,打连胜的顺风仗,肯定气势如虹。

  他们可以做到屡战屡胜,却无法做到一支真正铁血之师才能做到的,即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

  宗云身为主帅,这支义军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即便到了如今,那些加入义军的人,他都必须亲自筛查,绝不容许有人滥竽充数,更由不得细作在自己的军队里浑水摸鱼。

  所以他对这支义军的优缺点,也是非常清楚,正是清楚义军无法承受败仗,所以宗云才冒险入城,一旦拖下去,义军只能铩羽而归!

  虽然演绎和戏文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古时作战,有无双勇将,于乱军之中横冲直撞,四处冲杀,取上将级如探囊取物,但现实之中,匹夫之勇在军中是行不通的。

  想要凭借一个人,改变正常战役,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可以说是万中无一的。

  宗云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义军也跟宋军,或者蒙古军都截然不同,他们甚至采用杨璟的军纪管理法子,推行很是前卫的练兵方式,但这样做也直接导致宗云的战略观念,比其他将领看得更远。

  他跟杨璟一眼,心里很清楚,刺杀敌将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付出的代价太高,尤其是主帅亲自出手去刺杀敌将。

  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蒙古军队的管理制度,确立了将帅毋庸置疑的权威,以及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刺杀敌将,价值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再者,也忽盖是个自大狂,又以残暴冷酷的铁腕治军,为了压制郭东甲等汉军以及新附军的将领,更是将军权捏得死死的。

  眼下宗云已经搞定了郭东甲,刺杀也忽盖,也就值得去冒险一试了。

  街道上的守军行色匆匆,他们根本就没心思理会宗云这样一个道人,即便有人拦下盘问,宗云也早早做足了准备。

  早先他北上哈尔和林,听得杨璟懂说蒙古话,回来的路上便抓了一个汉人通译,回到两淮之时,蒙古话已经说得很流利了。

  作为主帅,他必须懂得蒙古话,如此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盘问的士兵见得他说起蒙古话,自然不会再深究。

  后世满清的康熙皇帝,非但精通满蒙汉等各族语言,连拉丁语之类的外国语言,也都通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