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
sp; 一来,前秦百家本来就有无穷魅力,引后人向往。

  二来,《战国策》非一人所著,乃多人陆续编纂而成,又非官修史籍,所以相对比较客观公正。

  武则天如果也喜欢《战国策》,那说明她识货。

  当然了,武老太太今天就不正常,有点太过客气。

  她是真喜欢,还是在这忽悠,谁也说不准。

  至于为什么在这儿绕,不论吴宁说什么,老太太就是不露半句。

  吴宁也没办法,只好陪她扯闲篇儿。

  ......

  “先生怎么看战国诸雄?”

  经过慢来的相互吹捧,武则天终于更进一步,开始学术讨论了。

  对于老太太之问,吴宁淡笑。

  “回禀陛下,这个问题,微臣不知无如作答。”

  “这......这有什么不知道如何作答?”武则天摊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子究不必拘谨。”

  “非是拘谨。”吴宁认真道,“乃是各人所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前人之事的理解也不同。”

  “子究一家之言,难服百家之众,说出来也无甚大用。”

  “哦?”武则天挑眉,觉得新鲜,还没人这么说过的。

  “何意?”

  “臣打个比方。”吴宁诚然道,“有士,专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从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过,也是发于礼,止于礼。”

  “之乎礼教之眼光,那战国诸雄,乃至秦皇之功过,那必定是暴政于民,过大于功。”

  “可是,若换一法家之人,看战国史事,那秦王可能就没有错,甚至功大于过。”

  “若换陛下呢?可能角度又会生变,秦皇已经不是功过之辨,而是完全的功过千秋。”

  “......”

  武则天一边听,一边点头,吴宁说的没错,确实如此。

  但就秦一统六合来说,儒家大骂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换了法家呢?秦国重法治国,改新弊政,这本来就没有错,治国本就应该如此。

  而身为帝王的角度,正因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统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车同轨、书同文,才能把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