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血火大别山(一)
  第149章 血火大别山(一)

  翟勤的作战计划很简单,师部对各部队所作的只是指导性作战方向,也就是规划出作战目的,具体的作战方式和战术交给了每个部队,但总体战略非常清楚。

  这一次翟勤说得很详细,不只是两个旅长,连各团长也明白了这次作战的目的,中心点只有一个,大别山根据地的保卫战,是以守为攻。这也就是翟勤的战术,一直让日军方面摸不透的原因。

  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人类的通病。一旦什么事情出现经典的时候,创新意思也就消失,人们会照抄经典,很难有创新意思。军事作战同样的道理,战例战术科目让很多人都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下。

  日本是侵略者,他们是攻方,那中国是什么?是守方,当然是防守。

  没有取得战场绝对优势前,思想停留在一个守字上面,最多的思维也就是以攻代守。在局部地区发动反攻,取得守卫国土的目的。

  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将领从没想过进攻日本本土,一方面是中国的军力和国力决定没有能力进攻日本本土,另一方面也是思想上的问题。

  日本本土不能进攻,但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呢?他们的敌后占领区呢?广大的地区日军兵力严重分散,为什么没有向日军占领区大规模进攻呢?徐州会战时为什么没有一支重兵向河南北部,河北进攻?

  为什么在武汉战役的时候,黄泛区的第一战区没有反攻河北和山东,那时候这些地区只有一两个师团而已。没有,根本没有。

  这些只能是翟勤的遗憾,他不是军人出身,所有的经验全是打出来的,所以他思维要开阔得多,所谓的战略战术,也就不是别人能猜到的。在所有人的想法中,翟勤占领舒城、桐城、霍山甚至合肥应该坚守这些地区,因为是在鬼子手中夺回的地方。

  翟勤没有防守,而是主动撤退了。这一点遭到国人的责难,日本人的不理解。但翟勤有自己的想法,夺回这些地区,并不代表着战略上取得优势,只是一次战术运用成功而已。

  日本人能占领第一次,他同样能占领第二次,能攻下武汉、南京一回,就能攻下两回。

  夺回来怎么样?最后还是失守。为了守住这些地方,最后还是拼伤亡,士兵牺牲,然后撤退。既然知道为什么那么干?战争胜利的最终目的不是这样的。

  中国在和日本拼国力,拼耐力,拼消耗,不是在军事上打败他,而是在战争中拖垮他。这一点从后世来的翟勤尽管不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知道的。拖垮日本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