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岛津臣服
军冲杀而来,但可惜的是,在罗氏家的箭雨的射击下,包括伊东义佑在内的伊东家众人都纷纷倒在了冲击的路途之中。随着伊东家大营的陷落,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围绕佐伯家领地到得失的激战终于结束了。
事实上,伊东家在不久之前的确是向罗氏家提出了臣服的请求的,但政良却并没有接受。
政良之所以接受岛津家的臣服,并且将其转封到四国地区(这个地区的确是一个围困人的好地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史中统一了四国地区但却最终臣服于丰臣秀吉的四国征讨大军的长宗我部家,被分封限制于在土佐国后,家督长宗我部元亲空有一身本事也只能郁郁而死,其家族在后来几乎都要被灭族了),主要是因为岛津家在南九州经历数代人,与当地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即便是面临罗氏家的数路大军入侵,也能够缓缓而退,并没有一下子失去太多的领地。
相比起来,若是伊东义佑在日向国还没有被罗氏家入侵之前就向罗氏家臣服,政良或许还会给予伊东家与岛津家一样的转封待遇的。但随着日向国的北部、中部地区分别沦陷,其位于边境地区的小川馆、加久藤城等重镇的开城投降后,即便伊东义佑此时不投降,日向国被罗氏家所占据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更何况,伊东家也只是刚刚在日向国地区崛起,距离其达到历史中的四十八城城主的巅峰时期还有一段时间,其影响力也只是在日向国中部平原的伊东家起家之地还算强大,但在其他地区,其影响力实际上还是很一般的,这一点,从罗氏家大军进入这些地区后,当地势力纷纷投降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所以,在如此形势之下,伊东家已经没有了向罗氏家臣服的资格了。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接受了对方的臣服,那么自然就会在罗氏家中形成以伊东义佑为首的一批南九州地区的家臣势力,这样反而加大了伊东家在南九州地区的影响力,即便将其转封,只要伊东义佑存在着一天,那么其对日向国中部地区的影响就依然存在着,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将其解决掉好了。
所以政良在考虑一番后,最终也是没有回应对方的臣服请求,甚至还利用岛津家的撤离而引发了伊东家大营的营啸,从而直接覆灭了以伊东义佑为首的伊东家大营。
与伊东义佑一起战死的,几乎都是伊东家的重臣、精锐,可以说,随着他们的一死,伊东家的没落是必然的了。
在接受了岛津家的臣服以及陷落了伊东家的大营后,政良就率领着众人来到了日向国北部的松尾城,稍作休整以后,岛津家的一部分人就在朝廷代表中御门宣秀的陪同下返回岛津家的领地,开始安排撤离南九州一事了。
至于以岛津贵久、伊集院忠朗为首的几名岛津家人员则是作为人质留在了松尾城当中(虽然签订了臣服�
事实上,伊东家在不久之前的确是向罗氏家提出了臣服的请求的,但政良却并没有接受。
政良之所以接受岛津家的臣服,并且将其转封到四国地区(这个地区的确是一个围困人的好地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史中统一了四国地区但却最终臣服于丰臣秀吉的四国征讨大军的长宗我部家,被分封限制于在土佐国后,家督长宗我部元亲空有一身本事也只能郁郁而死,其家族在后来几乎都要被灭族了),主要是因为岛津家在南九州经历数代人,与当地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即便是面临罗氏家的数路大军入侵,也能够缓缓而退,并没有一下子失去太多的领地。
相比起来,若是伊东义佑在日向国还没有被罗氏家入侵之前就向罗氏家臣服,政良或许还会给予伊东家与岛津家一样的转封待遇的。但随着日向国的北部、中部地区分别沦陷,其位于边境地区的小川馆、加久藤城等重镇的开城投降后,即便伊东义佑此时不投降,日向国被罗氏家所占据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更何况,伊东家也只是刚刚在日向国地区崛起,距离其达到历史中的四十八城城主的巅峰时期还有一段时间,其影响力也只是在日向国中部平原的伊东家起家之地还算强大,但在其他地区,其影响力实际上还是很一般的,这一点,从罗氏家大军进入这些地区后,当地势力纷纷投降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所以,在如此形势之下,伊东家已经没有了向罗氏家臣服的资格了。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接受了对方的臣服,那么自然就会在罗氏家中形成以伊东义佑为首的一批南九州地区的家臣势力,这样反而加大了伊东家在南九州地区的影响力,即便将其转封,只要伊东义佑存在着一天,那么其对日向国中部地区的影响就依然存在着,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将其解决掉好了。
所以政良在考虑一番后,最终也是没有回应对方的臣服请求,甚至还利用岛津家的撤离而引发了伊东家大营的营啸,从而直接覆灭了以伊东义佑为首的伊东家大营。
与伊东义佑一起战死的,几乎都是伊东家的重臣、精锐,可以说,随着他们的一死,伊东家的没落是必然的了。
在接受了岛津家的臣服以及陷落了伊东家的大营后,政良就率领着众人来到了日向国北部的松尾城,稍作休整以后,岛津家的一部分人就在朝廷代表中御门宣秀的陪同下返回岛津家的领地,开始安排撤离南九州一事了。
至于以岛津贵久、伊集院忠朗为首的几名岛津家人员则是作为人质留在了松尾城当中(虽然签订了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