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的番外
��让我时时想起这句话,外婆一辈的牺牲,换得今日亿万后人的自主和富足,我转过头,对那几个年轻人笑了笑,我希望中国人能够学会对陌生人微笑,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白色的“子弹头”火车终于到站,我给自己买的是一张“一等座”车票,进了车厢,却没有看到外婆在自传里描述的那种宽大的沙发椅,现今的中国,也许在公共设施上,“等级”差距是不被倡导的。

  列车掠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富饶,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村舍皆是两层的小洋楼,粉墙黛瓦,秀丽婉约,每每要驶进一座城市的车站,一排排高楼大厦便铺天盖映入眼帘,让我惊叹不已,这和想象中的中国太不一样了。

  我知道前方便是南京站了,突然,我的心“砰砰”直跳,竟是一种类似“近乡情怯”的味道。

  随着人流往站外走去,出站口两边挤着很多来接站的人,我从甬道往前走,东张西望地寻找着,两边不时有人拦住我问:“小姐,要车吗?”第一次我停下脚步,我以为那是来接我的徐家后人,后来才搞清楚那是一些拉客的私车,再有这么问的我便微笑摇头不再理会,直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将我仔细辨认着,又低头看看手中的照片。

  “阿是小年啊?”男人开口问道。

  “对。”我停了下来。

  “美国来的?”他似乎还不放心,又进一步确认。

  “不错,您是徐伯伯吧?”我早已将他认出。

  “对,对,”对方边点头边温和地笑着,“来,箱子给我。”

  他帮我拉过箱子,又试图帮我拎我背上的背包,我谢绝了,徐伯伯身边站着一个中年女人,笑着将我打量着。

  “这是你徐伯母。”

  “徐伯母好。”

  “嗳,嗳,累了吧?冷不冷啊?”

  “不冷。谢谢徐伯父和徐伯母来接我,给你们添麻烦了。”

  “这孩子这么客气!普通话说这么好!”徐伯母笑道。

  我的“普通话”打小便是瑾外婆一字一句教授,我的那些从中国去美国读书的同学都惊讶于我中国话发音的标准。

  初次见面免不了一番寒暄,说了一阵子话这才随两位长辈去寻出租车,那一年,私家车在中国还未普及,即便是像徐伯伯这样一位博物馆的馆长,也没有担负一辆私家车的经济能力。

  我被安排住在徐家女儿的房间,他们家的女儿比我大上几岁,在欧洲读书,一时没有假期回来。原本我是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