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敖仓之夜
��人那么的“大度”。别的不说,光是各种捐税就能让商人发自肺腑的在心里宣判了某只黑皮矮子的死刑,更不要说让这些人主动倒贴钱让自己的手下玩命的干活。

  换成是不断给他们拓展商路的并州军还差不多。毕竟给人家并州军干活,只要做得足够好。就有机会参与到战后对战利品的处理工作,就算那些高阶将领往往都有着各自的门路,可是大量的普通士兵手中的战利品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中的利润空间更是大的惊人。

  好吧,当然这些都和已经坐在敖仓附近的一家小酒楼里的文聪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要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也不太正确,毕竟文聪之所以能够来这里请大家喝酒那完全是拜托了老板大人有一份好生意的缘故,否则也不可能拿出那些小钱钱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顺便一提的是,因为大量商队到来的缘故。敖仓附近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之前并州军管辖这里的时候,敖仓这个主要是向中原辐射的地方可没现在繁荣,对于那些比较富庶的并州人,这里总是能够提供很多质量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比并州廉价的服务。

  酒楼的生意依旧不错。

  虽然人很多,但出奇的并没有什么天南海北的南腔北调,大部分人说话的音调虽然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总体而言却基本一致,那些都是来自并朔一带的方言,因为李书实的并州军逐渐成为很大一片地区的主宰。并州人的方言也似乎开始变得流行起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李书实“发明”了标注读音的拼音。这让并州的口音更加容易被推广开来,其他地区的百姓虽然依然喜欢自家的方言,但统一的口音依然可以为各种生产和流通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未完全推广和覆盖,但相信只要并州军能够保持现在进取的速度,那么终将会有一天,李书实能够完成那堪称为大的壮举。

  说起来在古代中国貌似当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完成读音上的统一,甚至若非始皇帝统一了文字,而三维立体化的方块字又是属于比较难于因为读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文字。这才让种花家的兔子们不至于像某只超级重口味的欧罗巴女神的子民,因为方言的不同而打出了脑浆。最后不得不变成一个又一个袖珍纽扣,就算勉强用线连起来比起一个整体。反而更像是被穿起来的秋后蚂蚱——一只蚂蚱蹦跶不起来的时候整串蚂蚱都跟着一起报废。

  哪怕其他的蚂蚱都很勤劳。

  好吧,上面的当然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事实上蚂蚱勤劳什么的当真只是异教徒。

  也因此很多人都调侃说,只要在一个地方碰到一大群口音相似的人,那么这群人一定都来自并州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