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人力终有穷尽时
br />
  至于士气方面也勉强可以支持。尤其是当两位老将军每一战比身先士卒,阎忠也不顾自己腿脚不便的问题不断在后方辛勤忙碌。这样的带头作用配合他们的声望带来了巨大的加成效应,更不要说这两位都与关中地区的各股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必要的情况下,凭借他们的脸面,也能够联系到更多帮助的力量。

  只是李书实显然漏算了一点,而这一点已经日渐成为击垮长安城防御力量的重要因素。

  那个致命的问题便在于生者的体力消耗。以及因为体力的巨大消耗而带来的精神压力骤增。

  从最开始只是在夜晚攻击,攻击的方向也仅仅只是东门而已,逐渐发展到如今从早到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发起新一轮的攻势,甚至好几个点同时发动也并非一次两次。

  从现在看来。最初的进攻就好像开胃菜一样,但唯一让人不清楚,或者说不愿意清楚的是,现在的进攻到底是不是主菜,又或者主菜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端上餐桌呢?

  这当真是一个严酷的问题。

  长安城内的人口也已经不算少了,但是可以派的上用场的部队却并不算多,毕竟这里也算得上是安全的后方,唯一需要防备的地方也只有与南阳接壤的武关,在徐荣将雍州的驻军调往西面的情况下,皇甫嵩手上的牌太少太少。

  因为两位老将军的奋勇和说服之下,很多年轻人走上了包围长安城的战场,这些只拥有一腔热血,或者因为恐惧于非人在城破后可能采取的种族灭绝行动(这自然是官方的说法,不过因为有那些草原亡灵背书,倒是流传颇广)而在迫不得已之下走上战场的年轻人,除了他们的教官临上战场前叮嘱过他们几句之外,他们几乎只能靠自己的本能去战斗。

  而这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炮灰的民兵可以说是皇甫嵩能够想到的最后的可以分担守军压力的方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自愿的,不自愿的炮灰,守军根本不可能在敌军日夜不停的进攻下支撑到现在。

  但是并州军的谋士们却在李书实面前集体忽视了长安城现如今的实际情况,皇甫嵩也从未在有限的通信机会中提到这一点。

  原因?

  长安城-敌军-并州军,这三方现如今已经构筑起一道微妙的平衡,长安城牵制了敌军很大的精力,让其只能以稳守的方式应对来自外围并州军的压力。也正因为有着长安城的存在,才令并州军可以在外围从容布置,试探,找寻对付这突如其来敌人的办法。

  所有人都不清楚为何敌人会对这座长安城有着那么大的怨念,以至于就算被包围也一定要攻下这里,或许对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