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蛇出洞
�二百万的门坎看起来似乎也并非难以越过的天堑。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异常吃惊的结果。
不过仔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无法接受。
河南郡的人口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被董卓带到西凉后回归的原属于河南郡,从中原地区逃难或者迁移来的人口,还有便是从南阳陆续迁移过来的人口。
另外还有一些从并朔之地迁过来的豪强家族和一些汉化比较深的异族百姓,只是这些人要么是在当地担任官职的管理眷属,要么是往来行走的商人及其部属家眷,与河南郡那多达数百万的人口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但因为这些人不是掌握了权力。就是掌握着物资和钱财的流动,从重要性来说反而要比那些普通的百姓要高上些许。
上面所说的三部分人口中,最容易接受搬迁的便是那些从中原地区远道而来的百姓——这些人原本就是因为羡慕李书实治下平静的生活。身边又祸乱频繁,这才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尤其是来自汝南颍川等地的百姓,他们曾遭受过袁术的极力压榨,更是感觉如今在李书实治下的生活可谓优渥,而这也让他们对可能得到这里的曹操甚至是汉帝刘协并不信任。
对于这些人而言。反正已经搬了一次家,那么再搬一次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反正在新地方也会得到很好的安置,而且那些官吏们还向他们承诺。除非并州军垮掉,否则日后就将不会再有类似的大规模搬迁活动,大家可以安安心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经过程昱和贾诩的努力,这些人基本上都了解到这一次若非朝廷的圣旨,并州军原本并没有迁移他们的打算,可以说这样的迁移完全是有人因为眼红而搬出了皇命令李书实不得不从。
这样的宣传到底是好是坏姑且不论,至少对李书实而言是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除非有人恶意的牵强附会。
至于剩下的那些百姓,要么是故土难离,要么对于因为并州军与荆州军的拉锯,又是被迫迁居至此,对于并州军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迁移的工作就显得非常困难,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反弹,若非程昱这个其实有着出将入相本事的家伙坐镇此处,光凭钟繇只怕还真有些应付不过来——麴义的精力已经完全不在黄河以南,司州的主要兵力同样被抽调到了黄河以北。
多达数十万人口的搬迁工作,纵然并州军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但所需要耗费的粮草依旧是个巨大的数字,若非这几年攒下了不少家底,只怕还真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不过有了这些人口的充实,关中乃至整个西凉都应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或许那些已经有些淤塞和荒废的水利设施也需要�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异常吃惊的结果。
不过仔细想来倒也不是完全无法接受。
河南郡的人口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被董卓带到西凉后回归的原属于河南郡,从中原地区逃难或者迁移来的人口,还有便是从南阳陆续迁移过来的人口。
另外还有一些从并朔之地迁过来的豪强家族和一些汉化比较深的异族百姓,只是这些人要么是在当地担任官职的管理眷属,要么是往来行走的商人及其部属家眷,与河南郡那多达数百万的人口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但因为这些人不是掌握了权力。就是掌握着物资和钱财的流动,从重要性来说反而要比那些普通的百姓要高上些许。
上面所说的三部分人口中,最容易接受搬迁的便是那些从中原地区远道而来的百姓——这些人原本就是因为羡慕李书实治下平静的生活。身边又祸乱频繁,这才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尤其是来自汝南颍川等地的百姓,他们曾遭受过袁术的极力压榨,更是感觉如今在李书实治下的生活可谓优渥,而这也让他们对可能得到这里的曹操甚至是汉帝刘协并不信任。
对于这些人而言。反正已经搬了一次家,那么再搬一次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反正在新地方也会得到很好的安置,而且那些官吏们还向他们承诺。除非并州军垮掉,否则日后就将不会再有类似的大规模搬迁活动,大家可以安安心心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经过程昱和贾诩的努力,这些人基本上都了解到这一次若非朝廷的圣旨,并州军原本并没有迁移他们的打算,可以说这样的迁移完全是有人因为眼红而搬出了皇命令李书实不得不从。
这样的宣传到底是好是坏姑且不论,至少对李书实而言是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除非有人恶意的牵强附会。
至于剩下的那些百姓,要么是故土难离,要么对于因为并州军与荆州军的拉锯,又是被迫迁居至此,对于并州军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迁移的工作就显得非常困难,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反弹,若非程昱这个其实有着出将入相本事的家伙坐镇此处,光凭钟繇只怕还真有些应付不过来——麴义的精力已经完全不在黄河以南,司州的主要兵力同样被抽调到了黄河以北。
多达数十万人口的搬迁工作,纵然并州军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但所需要耗费的粮草依旧是个巨大的数字,若非这几年攒下了不少家底,只怕还真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不过有了这些人口的充实,关中乃至整个西凉都应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或许那些已经有些淤塞和荒废的水利设施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