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
“王宇,你说是谁?”
“董卿,不认识?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位女作家,刚刚在圣约翰讲过课。”
这边学生窃窃私语,王宇深吸了口气,踌躇半晌,咬咬牙,想举步过去和董先生说几句话,还没行动,就见董婉的桌前坐了另外一个人。
此人他认识,好像是李大人家的公子,李又苏。
“董先生。”
董婉一怔,也没想到自己跑到这儿来见夏明,却遇见了这人,她也认识这个人,当初一来上海,孙家的人就告诉他,李家的公子也在,人虽然没有去见,还是特意送了份礼过去。
真正说起来,那个圈子就那么小,孙家的人到上海行动,李家的人也来,总要打打交道。
李又苏叹道:“董先生,我这次来,只是想谢谢你。”
谢谢你给我父亲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董婉沉默良久,只吟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本是李鸿章自己所作诗篇,此时自然最能表达李大人的心意,第一首,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
第二首,却是垂垂老矣,充满绝望。
李又苏听她一吟诗,眼泪便不觉落下。
“李先生,你不要觉得李大人身背污名,他已经得到了公正的评价,百年以后,后人或许会批评他,但绝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李又苏一时无言,不少儒生,都骂自己的父亲是秦桧,会遗臭万年,尤其是战争期间,他总在担心,后人会不会把父亲刻在耻辱柱上,永远铭记。
今日听了董先生的话,听了董先生理智地讲述甲午战争,心中虽然还是仿佛有一块儿巨石压着,却总算知道,父亲的辛劳,努力,不是没人看见。
李又苏沉默良久,终于站起身,行了一礼,缓缓下了茶楼,董婉也松了口气。
说实话,她不大喜欢和这样的人交谈,一眼就看得出,这人对清廷充满热忱,或许也恨它不争气,但那一种恨,和自己这样,恨不得清廷立即消失的恨完全不同。和这�
“王宇,你说是谁?”
“董卿,不认识?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位女作家,刚刚在圣约翰讲过课。”
这边学生窃窃私语,王宇深吸了口气,踌躇半晌,咬咬牙,想举步过去和董先生说几句话,还没行动,就见董婉的桌前坐了另外一个人。
此人他认识,好像是李大人家的公子,李又苏。
“董先生。”
董婉一怔,也没想到自己跑到这儿来见夏明,却遇见了这人,她也认识这个人,当初一来上海,孙家的人就告诉他,李家的公子也在,人虽然没有去见,还是特意送了份礼过去。
真正说起来,那个圈子就那么小,孙家的人到上海行动,李家的人也来,总要打打交道。
李又苏叹道:“董先生,我这次来,只是想谢谢你。”
谢谢你给我父亲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董婉沉默良久,只吟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本是李鸿章自己所作诗篇,此时自然最能表达李大人的心意,第一首,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概。
第二首,却是垂垂老矣,充满绝望。
李又苏听她一吟诗,眼泪便不觉落下。
“李先生,你不要觉得李大人身背污名,他已经得到了公正的评价,百年以后,后人或许会批评他,但绝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李又苏一时无言,不少儒生,都骂自己的父亲是秦桧,会遗臭万年,尤其是战争期间,他总在担心,后人会不会把父亲刻在耻辱柱上,永远铭记。
今日听了董先生的话,听了董先生理智地讲述甲午战争,心中虽然还是仿佛有一块儿巨石压着,却总算知道,父亲的辛劳,努力,不是没人看见。
李又苏沉默良久,终于站起身,行了一礼,缓缓下了茶楼,董婉也松了口气。
说实话,她不大喜欢和这样的人交谈,一眼就看得出,这人对清廷充满热忱,或许也恨它不争气,但那一种恨,和自己这样,恨不得清廷立即消失的恨完全不同。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