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王先生,听说您花费七万两白银,从宋先生手里买下三幅版画?您觉得,这几幅画当真值这么多?”

  最近董卿的版画出售,一开始虽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想收藏回家,可毕竟不是什么名家名作,几幅版画而已,刻画的又算不上精美,条件简陋嘛,大家出价最多五百元。

  五百元一点儿都不少了。

  就是寻常画画的名家,能拿这个价码,也相当了不起。

  这几幅版画还是即便普通人,也真能从中体会到真情实感,能让人一看就受到触动,所以才有不少人想买。

  最后一共九幅版画,落到六个人手里。

  最高的五百银元,最少的一百三。

  成交价都很高。

  却不曾想,刚刚从南方回来的一个京城有名的大佬,居然重金求购,最后还从同为富豪的某位先生手里,花了七万两白银,把最后三幅画给收到手,一下子就成了热点新闻。

  不光是京城,全国各大报刊都免不了要报道。

  趁着这股热潮,董婉写得战场纪实的日记体小说,还有她写的取名为《阿瑾》的书,很快也由出版社出版。

  无论哪一篇,也许有些匆忙,遣词造句都有点儿疏漏,但绝对写得感人肺腑,好多著名作家,名人都说,完全不输给老残游记,也是能传世的作品。

  其实,她也仅仅是想真实记录这段历史而已,等到很多年后,人们说起这段历史,不用只凭猜测。

  无论是谁,只要有点儿文笔,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有血有肉。

  别人不知道,报社的宋编辑却知道,这些稿费,董婉是一分钱都没有留,私下里百分之六十都捐给东三省的普济红十字会,另外百分之三十,她邀请肖女士,还有几位名媛,组建‘积善堂’,专门用来收容因为战争而伤残的士兵,还有孤儿,其它慈善事业,也会逐步展开。

  其实一开始,董婉是想加入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争期间,好多人打着这个旗号,做了很多事,不少人也知道了所谓的日内瓦公约。

  没办法,国内早就多灾多难,少不了战争,慈善事业也要向着战争靠拢。

  红十字会的名气最大,也最容易让人接受,国内上层社会的人都比较支持,肯定特别容易得到援助,都没必要成立本土的慈善机构了。

  但考虑了许久,董婉觉得,她还是只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好,没必要让别人捐款做慈善,还是自己来,最多加上几个亲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