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松山村在铁岭附近,是个比较大的村子,加起来有七八百人,东三省普济红十字会的人就驻扎在这儿。

  文章是半日记的形式,每天的情况都有记录,描述的场面堪称悲壮,写了很多揭露日俄暴行的事情。

  ‘八十岁的金奶奶,被俄人逼迫,连夜准备草料,一连工作了整整四昼夜,猝死当场……’

  ‘村姑秀芹被污为间谍,严刑拷打,伤重致死,笔者赶到急救,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文字非常的朴实,不只是写战争,还写了很多生活细节,读者们读了,代入感特别强,怒气简直想压也压不下去。

  作者还用十足嘲讽的语气,描述了日俄争夺东北这块儿大肥肉的嘴脸。

  清廷只是欲哭无泪地立在一边看,高举中立大旗,呼吁双方克制,协商谈判解决。

  她画了讽刺画,日俄一个是白熊,一个是黑狼,清廷就是以活蹦乱跳的绵羊。

  董婉也不知道,她哪来的怒气和胆子画这些,不过也无所谓了,连朝中都有大臣气得跳脚,明火执仗地吵起来,说些朝廷已经任人宰割的话。

  还不只是如此。

  后来还有不少近距离描写战场的文字出现。

  光看详细的战争场面,简直像是作者就在炮火的覆盖范围内亲眼目睹那一切。

  反正孙老爷子看了报纸上刊载的文章,愣是把御医叫到家里来看了三回。

  不只是他老人家自己需要诊断下身体,还有董婉她干娘也需要。

  这会儿董姑娘是真顾不上担心那些亲人,也没精力想那么多,她和普济红十字会的十几个人,还有两个国内的记者,一个美国的记者,带着一群难民,呆在山上这都有两个多月,本来是打算撤回盛京的,可这遍地伤员,外面是炮火连天,那帮子记者死活不肯走。

  红十字会的人有几个受了伤,还有一个脑袋被擦了下,里面挨了一弹片,最好是不要移动。

  幸亏高雯和孙悦跟着第一批救灾来的人回了盛京,只剩下赵兰。

  当时那边大部队撤走的时候,董婉带着赵兰接到钦差那边的传信,让她带着人去松山村给一伙儿民间组织起来的救援人员送些药品,没想到,第二天那帮护送人员就都脱了官衣,装成土匪上战场打老毛子去,她们被扔下不管。

  还是里面有人很尊重董婉,左思右想给透露了口风,问了她一句,她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