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校友录番外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郑琰还有意识提倡自然科学神马,却毕竟群众基础薄弱。伍辉没啥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有只是些老农那里听来口诀,与一部农书而已。

  这样已经很好了,伍辉想,家里可没人允许他做这些掉架子事儿。伍辉一头扎进图书馆,又自己做试验。如果认真研究就能出成果话,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失败者了。

  从入学到毕业,伍辉只是与同学们混了个脸熟,密友没交到一个,根本没有达成家人让他入学兼交际目。待到毕业,还是因为有个好校长,看他为人比较老实,又对农业感兴趣,做了许多笔记、整理了许多农业知识,把他扔给了池脩之。

  池脩之对于亩产量等问题大为头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人比池脩之明白这个道理了。他家复兴得如此之,大部分原因是郑琰能挣钱,否则单是为了钱财二字,就能拉他二十年后腿。别不说,反腐、括隐等等时候底气就没那么足。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呢?农业社会,重要就是亩产量。

  池脩之翻看了伍辉简历——相当简单,既没有什么突出成绩,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犹豫了一下,又看了他整理出来手稿。伍辉字只能算是工整,整整齐齐记录了他实验结果。株距多少时候产量高,宽了不行,密了也不行。又有,不同种子适合什么样土壤、如何施肥、防病虫害等等。得出了一个同等条件下取得好亩产量操作方法。

  池脩之后拍板:“让他到司农那里吧。”

  池脩之也举荐人,盖因现还没有全面推行考试制度,zlngnet推荐、荫官而来官依旧占大多数。

  伍辉顶着个六品官名头,依旧勤恳种田。他不擅交际,但是由于进了个好学校,校友们比较罩他,倒没受多少排挤——他一副跟泥土相亲相爱到天荒地老样子,都没啥竞争力,没事儿戳他做什么?

  有校友外出任职,知道他好这个,顺手就给他带一把当地种子,也不费什么钱,说出去也是一段美谈。伍辉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起了田。

  终于,三十五岁那一年,伍辉总结出了旱稻种植方法,又发现了一种变异稻种,又有南方早稻等等,几经综合完成了北部地区稻麦两季或两年三季科研课题。此后伍辉又赴南方,用了二年时间,总结出了三季稻稳定亩产种植方法,培育出了部分抗寒抗旱稻种。

  这已经不是单一作物亩产量提高个一两成问题了,而是整整全国范围内增加了一季作物!

  会有这样成果,郑琰都觉得惊奇了——太灵异了吧?这家伙简直就是为了种田而生!

  黑瘦黑瘦伍辉把成果上报,已是暮年池脩之非常果决地向萧复礼上书请求试种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