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3章 初露锋芒
��万一激起人艺同事的同仇敌忾之心,那就完球了。二则他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老古板,与其说讨人嫌,不如说可怜,有点井底之蛙的意思,一辈子不肯走出去看,以为世界就是话剧这一摊最高——你高不高的,也不影响别人高啊,这就是问题。
从5号建组开始讨论,一直到9号,足足四天多,四五十个小时的密集讨论,总算是大家统一思想。
跟中戏版的确实有一些不同了。
从季铭演的溥仪来看,中戏版的溥仪,有点儿像回忆录的主角——一生波澜壮阔,徐徐道来,舞台上一道光打在一个独舞的舞者身上,他身边次第登场一波一波的舞伴儿,配着留声机黑胶片的歌声,踩着十里洋场的舞步。华丽里带着悲哀,悲哀里带着审视,审视里充斥着一个满怀故事的灵魂,在时代长河里急缓不一的奔走。
所以有评论说中戏版的《末代皇帝》——“过度美化了溥仪这个人,甚至时代化、历史化了他,作为一部近代史题材的话剧,缺乏沉甸甸的底色和重量。季铭对人物的发掘也不够严肃,更注重艺术效果和观赏性,当然他依旧表现出相当高段的表演水平,只是方向上,深入发掘上,都有一些失误,甚至都不只是瑕疵了。”
这评论被喷的不少——说他中了苏式话剧的毒,放个屁都要发掘出人类历史学层次的道理来。
当然也有支持他的,认为这样一个题材,与其去追求电影版那种历史罗曼蒂克,追求戏剧张力,更应该深入发掘这些人物背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而在人艺立项这个项目之后,支持这个观点的,虽然不至于奔走相告,但从人艺的创作习惯来说,确实更擅长以小看大,由表及里——无论是《茶馆》,还是《骆驼祥子》,都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格局。
《末代皇帝》应不至于例外。
不过季铭不是完全赞成——这也是他在整个四天多时间,比较坚持的一个观点。
“这个故事本身是基于外国人的视角,这是有独特价值的。”季铭前倾身子,看着眼前这些大牛编剧,大牛导演,并没有太多紧张,往往说起这些专业领域的东西,他现在越来越自如,因为始终一个人有观点有态度,比只会点头应声更重要:“不是说我们的故事让老外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角度,是吧?比如那部《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假如我们希望从国内的角度来做这个戏,完全不必要借助《末代皇帝》的本子。
既然我们做《末代皇帝》,首先当然会有我们自己的,包括人艺一些创作哲学放进去,这很正常,毕竟是人艺出品。可是彻底地抛弃这种不同文化下的视角,以及这种视角之下,对故事的观察方式,我觉得不应该,也很浪费——通常�
从5号建组开始讨论,一直到9号,足足四天多,四五十个小时的密集讨论,总算是大家统一思想。
跟中戏版的确实有一些不同了。
从季铭演的溥仪来看,中戏版的溥仪,有点儿像回忆录的主角——一生波澜壮阔,徐徐道来,舞台上一道光打在一个独舞的舞者身上,他身边次第登场一波一波的舞伴儿,配着留声机黑胶片的歌声,踩着十里洋场的舞步。华丽里带着悲哀,悲哀里带着审视,审视里充斥着一个满怀故事的灵魂,在时代长河里急缓不一的奔走。
所以有评论说中戏版的《末代皇帝》——“过度美化了溥仪这个人,甚至时代化、历史化了他,作为一部近代史题材的话剧,缺乏沉甸甸的底色和重量。季铭对人物的发掘也不够严肃,更注重艺术效果和观赏性,当然他依旧表现出相当高段的表演水平,只是方向上,深入发掘上,都有一些失误,甚至都不只是瑕疵了。”
这评论被喷的不少——说他中了苏式话剧的毒,放个屁都要发掘出人类历史学层次的道理来。
当然也有支持他的,认为这样一个题材,与其去追求电影版那种历史罗曼蒂克,追求戏剧张力,更应该深入发掘这些人物背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而在人艺立项这个项目之后,支持这个观点的,虽然不至于奔走相告,但从人艺的创作习惯来说,确实更擅长以小看大,由表及里——无论是《茶馆》,还是《骆驼祥子》,都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格局。
《末代皇帝》应不至于例外。
不过季铭不是完全赞成——这也是他在整个四天多时间,比较坚持的一个观点。
“这个故事本身是基于外国人的视角,这是有独特价值的。”季铭前倾身子,看着眼前这些大牛编剧,大牛导演,并没有太多紧张,往往说起这些专业领域的东西,他现在越来越自如,因为始终一个人有观点有态度,比只会点头应声更重要:“不是说我们的故事让老外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角度,是吧?比如那部《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假如我们希望从国内的角度来做这个戏,完全不必要借助《末代皇帝》的本子。
既然我们做《末代皇帝》,首先当然会有我们自己的,包括人艺一些创作哲学放进去,这很正常,毕竟是人艺出品。可是彻底地抛弃这种不同文化下的视角,以及这种视角之下,对故事的观察方式,我觉得不应该,也很浪费——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