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完结后的聊天
r />
  哪怕是那些世界名著。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追求艺术性还是市场化,很多话很多东西,是不能细说的,这就导致,再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很难被大众读懂。不被大众读懂,不影响价值,但影响作用。

  甚至于,古今中外大量的小说因为不同的解读引发纷争,说句难听的,读者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除非作者直接说出来。

  但是,我想把话说清楚,所以这书出现了很多让人觉得并不够艺术化、不够趣味化、观赏性不足的地方。

  我不能说对错。

  如果我认为错,就等于放弃了一个方向,放弃了在这个方向更优秀的可能,甚至可能放弃了一种未来。路走窄了,可能是封闭自己。

  也不能认为对,如果我认为对了,那必然会形成一种阻碍我进步的力量,让我忽视另一个角度。

  人生就是尝试的过程,我尝试了,经过整理总结,下一次必然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只是把这种写法形成的影响,定义为“反馈”。

  在我的语言体系和人生体系中,反馈是很中性的,但作用是正向的,因为很简单啊,任何反馈都能让我进步。

  二。

  我写这本书最初的冲动,是“分享”,真不是“说教”。

  写第一卷结尾的时候,写到“将自己举到高处的人,也预留出跌落的距离”的时候,我反反复复思考了很久。

  这句话其实不是我要主要表达的,就小说来说,可有可无,因为别的地方已经说够了。

  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这句话很重要,让我背后直冒冷汗。

  我从小到大都是个稀里糊涂的人,甚至可以说愚蠢,对,就是愚蠢。

  我在上架感言也说了,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这两年才完成发育。

  看,我都这么骂自己了,丝毫不进行自我保护,所以上面的不说对错,并不是狡辩(手动斜眼)。

  一直以来,特别怕别人过度称赞我。

  因为我觉得我真是太普通了,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别人,把我捧得过高,一旦摔下来,会很惨的。

  所以,我最近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身份定义,学生。

  而之前的定义是终身学习者,我觉得这种旧定义有那么一点点傲慢。

  三十多岁的学生,很多人或许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