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 事毕临头狗咬狗,腌臜龌龊满街亭(下)
 这个黑锅终究是他背下了,只是没人知道这三千余都是他争取下来的。

  否则的话,弘治皇帝至少罢黜的是五千余人。

  调查局的一封封密报,随着各路证言证词证物一并送往了京师。

  因为涉及到了大量致仕、进士、举子,于是内阁与诸部决定增加复审。

  督捕缉事部、廉政肃贪院同时介入,核查调查局所提供的名单及证据。

  让人绝望的是,新成立的廉政肃贪院几乎可都是隔绝了大量老旧文宦的新官员。

  这导致的是他们对于追查此事,深挖后累积功勋极为有兴趣。

  在这一点上,甚至刘大夏都感觉有些失控了。

  当比名单上足足多出一半左右的名字出现后,刘大夏只能与李东阳一并到皇宫门前下拜。

  这是大杀伐啊!

  张小公爷并不知道此事,若是知道恐怕得嗤笑他们俩了。

  后来大清入关,江南地区带头抗税。

  说的好听是反清,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大清要让士绅纳税。

  这些个读书人顿时就炸了!

  咱在大明骂着皇帝都不纳税,你特么入关的一群蛮子居然敢让我等读书人纳税?!

  反他娘的!

  大清自然也没客气,敢造反的全砍了没商量。

  这帮人一瞅造反不成,改换计策了。

  用大明时候的那套,一群人凑起来打算再搞“破靴阵”。

  以为自己读书人大清得如大明一般让他们三分,真把自己当治理天下离不开的人物了。

  结果就是大清没跟大明似的客气,黜落的功名前后八千余。

  该砍脑袋的没客气的砍了,该流放的一家人整整齐齐去大西北旅游开发。

  这一批收拾完了之后,整个大清上下的文儒全老实了。

  他们总算是清楚了两件事情:

  第一、自己的脖子没人家刀子硬,一刀子砍下来脑袋是会掉的。

  第二、大清可不惯着他们这些酸腐的臭毛病,再装犊子得拿命拼的。

  大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治疗这帮人玩意儿最好的方子就是:硬!

  该砍就砍、该判就判,越给脸面越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