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殿前请议皇子出,不经勘磨难担责
/>
  “臣即便是有年岁数十,陛下、太子恩宠。然,其后如何?!”

  张小公爷将自己的担心一点点的和盘托出,皇家的培养就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大明朝才出现的,是历朝历代都逃脱不去的命运。

  如何实行对皇家子弟的教育,历代帝王都在思考中。

  没有人有一个答案,或者说历史不断轮回、王朝的更迭都无声的说明了他们教育的失败。

  “若不知民之疾苦,如何治大明之国?!”

  这就是张小公爷提出的思路,熊孩子这一回出去既是历练也是经验。

  皇家的教育应该改变了,或者说从张小公爷这里就已经在改变了。

  熊孩子现在有货殖的经验、有工程营造的经验,甚至有耕田收粮的经验。

  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有应对天灾的经验。

  知道百姓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君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小公爷轻声念出了陆放翁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一个长揖作到底。

  “太子不亲至当地,如何知晓民情?!百姓又如何知晓皇恩浩荡?!”

  “此番前往,臣认为亦是‘皇家济世安民慈善会’亮于世间之好时候!”

  在张小公爷的规划中,皇家必须要多施恩德与百姓。

  作为储君必须要在继承皇位之前,多与百姓接触、多做慈善之举。

  对于熊孩子的培养只是一个模板,最终的目的是要将这种模式彻底的定下来。

  以后大明所有的储君、皇子,都必须要经过这一道训练。

  即便是他们不能成为皇帝,也需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一个懂得感恩、懂得慈悲,体会到百姓艰辛的人。

  “至少不能如现在的诸家藩王,如此米虫……”

  张小公爷话没说完就被弘治皇帝吹胡子瞪眼的打断了,好歹也是他朱家的子弟。

  被这么说他脸上有些挂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