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前夕
�了,早在十余年前,林如海通过“京察”打击承瑞帝的羽翼之时,就知道若是承瑞帝笑到了最后,自己觉得没有好下场。

  为了迷惑承瑞帝,林如海从十余年之后,便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在处理公事上面,完全不徇私情。

  承瑞帝能够忍常人不能忍,在诸皇子中笑到了最后,自然不是一般人,虽然林如海伪装的很好,可承瑞帝却依然怀疑林如海的本心,直到林如海“大义灭亲”,灭掉了宁国府、荣国府。

  从明面上看,是宁国府、荣国府坏事做尽,犯了众怒,太上皇、承瑞帝迫于文武群臣的压力,不得不处理了宁荣二府。

  林如海的手段虽然高明,却瞒不了太上皇、承瑞帝,这两人都知道林如海才是这件案子背后的主使者。

  太上皇默认了林如海的做法,是因为他很清楚林如海的良苦用心,加上太上皇确实厌恶宁荣二府、贾代善诸子侄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玷污了贾代善的名声,所以,太上皇顺水推舟,就坡下驴,抄了宁荣二府的家私,问了贾赦、贾政、贾珍等人的罪。

  承瑞帝不了解太上皇和林如海之年的默契,还以为荣国府之所以倒台,是因为林如海“大义灭亲”,冒着得罪太上皇的可能,逼迫太上皇抄了荣国府的家。

  就此,在承瑞帝的心中,“林如海”这三个字变成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代名词。

  如今,太上皇得了“中风之症”,卧床静养,承瑞帝执掌朝政大权,林如海非但没有阳奉阴违,和承瑞帝较劲,反而十分配合承瑞帝的所作所为。

  在承瑞帝的心中,林如海的身影愈发的高大了,处理林如海的心思也更为坚定了。

  若是林如海是“权臣”,承瑞帝可能会犹豫,害怕林如海存了和自己“鱼死网破”的心思,承瑞帝虽然有信心彻底铲除掉“林党”在朝堂上的势力,却担心林如海临死的反扑给国家到来不利影响。

  可是如今,林如海在承瑞帝的心中,俨然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完人”、“圣人”,自古以来,皇帝都喜欢自己的臣子是“完人”,可以为了国家,百姓,束手就擒,任凭子孙被问斩,妻女被卖为娼妓,人尽可夫。

  承瑞帝执掌大权之后,雷厉风行地处理了十余家豪门,包括“四王八公”中的两王四公,虽然有林如海的配合,却依然需要善后十年。

  这一来二去,一年的十年就过去了。

  在这期间,承瑞帝并没有流露出“废立太子”的想法,依然十分重视太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子妃怀孕了。

  太子虽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