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效率
杂着许多鱼群聚集的水域,是打渔的好地方。

  但鱼儿聚集的水域并不固定,所以如何找到鱼群的踪迹,事关鱼获多还是少。

  捕鱼效率最高的办法当然是张网捕捞,网越大,捞到的鱼就越多,但网越大,需要的人手和渔船也就越多,这就导致“人力成本上升”。

  李笠作为半丁都不是的鱼梁吏,家道中落,没有什么亲族,眼下只能靠武祥来帮忙。

  本来还有一个梁森,但是....

  两个少年、一艘小船,根本就摆弄不了大网,更别说大网很贵,使用成本高,目前用不起,只能另外想办法增加捕鱼收入。

  武祥是渔家子,虽然还不到十六岁,却也要作为半丁,每年为官府服役。

  现在新年伊始,武祥并不需要服役,所以小吏李笠要用平民武祥,不能白用。

  武祥作为家中男孩,即便未成年,也承担着劳动养家的责任,就算他本人愿意白给李笠帮佣(做工),时间久了,耶娘总是会有意见。

  李笠不会这么做人,所以他不是白用武祥,这年头帮佣的“市场价”是日工钱二十到三十文(成人价),他不付工钱雇佣对方,讲的是“分成”。

  一起捕鱼的收入,四六分,李笠六,武祥四。

  之所以不是对半分,道理很简单:李笠额外出技术,武祥纯粹出力气。

  捕鱼需要力气,更需要技术,若是连鱼群在哪里都找不到,光有力气没用。

  太阳东升,湖面雾气渐渐消散,李笠和武祥摇着渔船抵达一处小岛附近水域。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李笠和武祥直接在湖里过夜,一大早就开始捕鱼,所以能够率先抢占既定水域,开始按计划行动。

  距离渔船十余丈的水面上,漂浮着几个竹筒捆成的浮标,那是李笠做的记号,浮标下拴着聚鱼用的饵料。

  此时,浮标附近水面有大量气泡从水下浮上来,说明已有许多鱼聚集。

  船舱里有个盖好的木桶,李笠掏出破布堵着鼻子,将木桶打开。

  微风吹来,武祥闻到一股酸臭味,这味道让他觉得难闻,仿佛是臭馊肉粥,其间还夹着着鸡屎,以及酸臭的动物内脏。

  这味道太过酸爽,武祥赶紧掏出碎布堵鼻子。

  早有准备的李笠拿起钓车,直接伸手从桶里捞出一小坨面团,然后将其粘在钓车鱼线末端。

  这坨面团散发着酸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