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秦军
�国每十户出一兵,自备马匹、铠甲、兵仗随征——一户出人,其他九户凑装备和行粮。”

  “再每三户出一辅兵,负责修建从甘省到疏勒这一路所需的仓库,维持大军后勤运转。”

  “今年回去之后,趁着冬天不宜出兵的时候,把各自家里的存粮、牲口都统计一下,开春出兵之前都送到疏勒来以供军需。”

  “放心,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白用你们的。”

  内阁和秦王都没有涸泽而渔的意思,帝国打算用部分西域所需的物资交换八外蕃提供部分军粮。

  比如已经提供了“定金”的毛毡、棉衣,还有酒、盐和一些奢侈品。

  除此之外就是贸易权。

  帝国在西北甘宁等省和西域的核心人口不足,也不敢放太多外人入关,因此规定,西北八外蕃,若是想入玉门关与帝国进行贸易,必须得到特别许可。

  这种特别许可被称呼为“赦书”,每道赦书可允许一人一驼入玉门关自由买卖——甚至可以买铁器和兵甲,只是不准购买火器。

  这种赦书对内阁来说不算什么,毕竟内阁一直更喜欢自由贸易,只是为了甘宁安全才出此下策。

  但对西域国家来说,这些赦书每一道都意味着大量财富!有人甚至计算过,一道赦书走一趟关内,所得最低也能供应西域三十帐人口一年所需!

  所以,帝国的赦书,在西域外蕃中是价值远超黄金的硬通货。

  西域八国如今各有一百道赦书,按照徐代炫从内阁争取来的特别权益,如果他们能按照标准按时保量的供应秦军所需,那么内阁将额外赐下更多赦书——按照供应多寡发放,权当补贴。

  既有经济补偿,又能报百年大仇,西域各国自然愿意对远征提供全力支持。

  到1793年底,秦王徐代炫在西域已经拼凑出了他的远征军主体:包括五千汉兵、一千外蕃索伦、至少五千自愿跟随的蒙兀人、三千外蕃高丽、三千强制抽调的外蕃扶桑{来自三河伯国等扶桑外蕃领地},以及三千西域本地士兵。

  前期出兵总计两万,其中大半是外蕃兵,为了装备这些人,帝国特意把库存的铁甲{以锁子甲、鳞甲等为主,全都是堆在仓库中很久的战利品},以贷款的形势发放给前线外蕃。

  帝国以此消化了最后一批战利品铁甲库存,之后的库存铠甲就只剩下胸甲了,而且还可以依靠秦军士兵的战利品回收些成本,简直一举两得。

  秦军士兵倒是没有觉得以战利品抵押,从帝国赊借铠甲兵仗有什�